时间:2019-11-08 15:30:47编辑:知历史
还有第二条路径,就是向内求。
王阳明就是这么想的,孔子是圣贤,我不是吗?
他是人,我也是人,凭什么他是圣贤,我不是呢?区别就在于,我本来也是个圣贤,但是我的心灵被各种乌七八糟的东西给污染了,用佛家的话来说叫贪嗔痴慢疑。
向内求,跟自个儿的心灵较劲,把这些污染物剥离开来,我此心就大放光明,我就也是个圣贤,也是个君子。
03
龙场悟道:此心俱足,不假外求
从龙场悟道开始,一直到五十多岁死去,王阳明所有的思想都是在这条路上,比如说著名的龙场悟道。
当时王阳明是在贵州龙场这个驿站当站长。那个驿站穷得要死,但是那天晚上,面对满天星斗,他突然欣喜若狂,说我悟道了。
龙场悟道核心是啥?八个字——此心俱足,不假外求。
就是所有关于圣贤和君子的标准,我心里全有了,我不需要到外面去找,这就是那个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喜过望的时刻。
此后王阳明所有的学术,其实就是这条路径,只不过他提出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说法,把理论雕刻得越来越精细。
比如说,他后来提出来的知行合一、致良知,还有他临死前提出来的叫“阳明四句教”,本质上都一样。
四句教第一句,无善无恶心之体;第二句,有善有恶意之动;第三句,知善知恶是良知;第四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这意思也很明白,我的此心是没有善恶的,这是心之体。
但是一旦我跟世界接触,这个意念一动,马上就出现了善恶之分,好的念头和坏的念头都开始有了。